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又称震颤麻痹,是40到50岁的中老年人最为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表现为肢体震颤、僵硬、动作迟缓、行动不便等,患者的生活、工作都受到十分严重的影响。据报道,帕金森病已经成为中老年人身体健康的“第三杀手”,且患病人数逐年增加,所以帕金森的治疗刻不容缓。
在临床上,帕金森病的治疗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药物治疗,二是手术治疗。20世纪90年代初期,药物治疗中的左旋多巴药物治疗帕金森的缺点逐步显露出来,治疗效果随着病情的法展逐步降低,并引发了各种的副作用,如各种移动症、“开-关”波动现象、运动障碍等;近年来,伴随着对功能结构和运动障碍疾病的深入了解,和神经外科技术不断的进步, 帕金森病外科治疗逐步发展起来,随着神经生理和解剖学对基底节组成结构和功能的新发现,为外科手术治疗PD病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科技时代治疗帕金森的最新技术——“核磁立体定向神经核团调控术”
“核磁立体定向神经核团调控术”其治疗机制在于PD病患者内苍白球(GPi)、丘脑腹中间核(Vim)和丘脑底核(STN)过度兴奋及输出而致,手术所要达到的目的就是精准定位上述核团并减少其过度输出,因此,神经核团调控术成功的关键在于靶点定位的准确性。
1、超导核磁(MRI)下精准定位靶点:高场强的超导核磁MRI具有无损伤,组织分辨率高等优越性,磁共振脑正中矢状位上可以清楚地显示脑内标志性结构—前连合(AC)与后连合(PC)。以AC-PC的连线为基准定位VL核、GPi与STN等核团的三维坐标,核磁共振定位精准到1mm,是目前广泛采用的解剖定位技术。
2、电生理定位技术调整和校正靶点坐标:微电极细胞外动作电位记录是最常用的电生理定位技术,将靶点及周围结构的细胞外放电信号引出经信号收集软件处理,根据靶点及周围组织放电特点的不同,从百微米数量级上对靶点进行功能定位,电刺激用于进一步检查或确定理想靶点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