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又称震颤麻痹,是中老年人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表现为肢体震颤、僵硬、动作迟缓、行动不便等,患者生活、工作都将受到严重影响。据报道,帕金森已成中老年人健康的“第三杀手”,且帕金森患者每年呈持续增长的趋势,所以治疗帕金森刻不容缓。
临床上,帕金森病常见的治疗方式主要是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20世纪90年代初期,左旋多巴药物治疗帕金森的缺点逐渐暴露出来,疗效随病情发展逐渐降低,可引起严重的副作用(各种移动症、“开-关”波动现象、运动障碍等),常使病人难以忍受;近年来,帕金森病外科治疗伴随着对功能结构和运动障碍疾病的病理生理深入了解和神经外科技术不断进步而逐步发展起来,随着神经生理和解剖学对基底节组成结构和功能的新发现,为外科手术治疗PD病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核磁立体定向神经核团调控术”其治疗机制在于PD病患者内苍白球(GPi)、丘脑腹中间核(Vim)和丘脑底核(STN)过度兴奋及输出而致,手术所要达到的目的就是精确定位上述核团并减少其过度输出,因此,神经核团调控术成功的关键在于靶点定位的准确性
手术原理:
局麻下安装leksell立体定向仪头架,注意与AC-PC线体表投影平行。行MRI薄层扫描,确定前联合(AC)、后联合(PC)及其连线(IC),计算靶点坐标,再换算成头架坐标。局麻下额部钻孔,安装定向仪,调整好靶点坐标,通过导针用微推进器将微电极向靶点方向送入,自靶点上方10mm开始记录细胞电生理信号,根据微电极测得的结果确认靶点。更换射频电极,将射频电极送至验证后的靶点,通过电刺激进一步验证靶点准确,无肢体麻木、无力及视力视野改变后,先给予60秒的可逆性毁损,经再次证实靶点准确后给予60秒的不可逆性毁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