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的这五个谣言,你信过几个?
手抖就是帕金森?美多巴吃多了会中毒?……这些奇怪的流传版本正在无形之中加重这患者的心理负担,甚至已经影响到一些患者的治疗。所以我们觉得破除这些谣言迫在眉睫,今天,就让我们拨开云雾,让谣言止于智者,一起探寻隐藏在这五个谣言背后的真相。
谣言一:手抖就是帕金森
手抖和帕金森划等号不知从何时起扎根在普罗大众的认知中。但实际上,临床中却有将近三分之一的患者不曾出现过手抖。而出现的手抖也可能是良性的特发性震颤,也可能是药物的副作用,还可能是情绪引起的。
说回帕金森,医生诊断时不会单纯参照患者手抖不抖,医生关注更多的是行动迟缓吗?身体僵硬吗?这些指标。表现最明显的手抖和它们一样,只是医生的参考之一。
谣言二:美多芭吃多了会中毒
这条谣言让美多芭莫名其妙的背上一口大黑锅。事实上,美多芭至今为止仍是控制帕金森症状最有效的药物之一,还没有功效超过它或副作用小于它的药物诞生。
谣言中所谓的“中毒”,推测是随着病程进展患者表现出来的寂寞现象(药效时间变短)或异动症(不自主的舞蹈样动作)。这是药物与疾病进展之间的一场博弈,不是药物本身的毒性。即使出现以上症状,医生也只是会选择调整而不是更换,侧面证明了这其实是正常现象。
谣言三:脑起搏器能根治帕金森
脑深部电刺激术(DBS)确实能大幅改善患者表现出来的运动症状,但仅仅作为一个“神经调节器”,它并不具备根治的手段,帕金森依然在患者脑内作威作福,DBS只是用放电脉冲调节异常的神经信号,让身体重新平稳运行罢了。
即使是完成了手术,术后大多数患者依然要依靠药物的辅助治疗,只是剂量相较之前可以减少许多。当然,如果想发挥DBS最大的功效,选择手术的时机非常重要——一般认为是药物效果开始折扣,伴随着明显开关现象之后。
谣言四:得了帕金森很快就会卧床不起
然而现实是:患者在规范的治疗下,在患者自身积极态度中,仍然能保持活动能力长达20年之久。
疾病的进展速度因人而异。我们曾经见过患病十五年但依旧能自理的老人,他给出的秘诀也很简单:按时吃药,坚持康复训练,每天都有个好心情。这样日复一日的坚持下,即使是最凶残的病魔也会望而却步。
谣言五:这个病肯定会遗传
听信谣言的患者高估了遗传因素在帕金森病中的作用。在临床统计的数据中,只有约10%的病例有明确的遗传基因左右的倾向,其他患者都是散发病例。
就算是那少数受到遗传基因影响的人群,也未必都会发病,父母有过帕金森病史,子女的风险也只是略高于普通人,说”肯定会遗传“实在是危言耸听了。在发病过程中扮演最重要角色的依然是生活环境、生活方式。
用科学照亮求医路
刚刚确诊帕金森的患者肯定会感到焦虑,感到害怕,但是我们要相信科学的光芒,相信现代医学带来的曙光。
今天我们生活在信息繁杂的世界,传言真假难辨,选择相信什么就显得尤为重要。在面对各种各样的说法时,应该多留一个心眼,问一问这个观点来源可靠吗?用科学的光芒去驱散谣言的迷雾,本身就应该算作治疗的一部分——毕竟它在影响着患者的信念和心情。

